辽宁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微专业招生简章
2024-03-25 09:25:55
浏览:
一、微专业介绍
“数字人文”是目前国际最具潜力的新兴学科和前沿研究领域,厚植公共数字文化底蕴。《数字人文》微专业以培养符合数字中国和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从数字人文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出发,建立“理论实践融合+行业应用”的培养模式,涵盖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数字资源组织与检索、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等专业核心课程,系统学习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采集、整理、呈现和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路径,能够运用相关的技术工具、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处理问题,尤其是分析与处理人文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文化战略需求的数字人文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掌握数字人文理论、人文大数据构建与可视化、数字人文前沿应用等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利用数字人文方法的研究能力,扩大本科生的学术视野,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塑造跨学科人文研究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各具特长的个性化专门人才,使之成为能够引领数字文化发展方向以及未来从事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的领导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基于研究项目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和通识教育,循序渐进从数字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到文化要素分析、数据采集、组织、分析、产品开发,构建一体化数字人文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修读本微专业课程,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熟练使用数字人文理论、技术与方法;
- 掌握必要的文本分析与挖掘技术和GIS实用技术;
- 具备系统的数据人文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
四、招生对象及条件
本校各学院本科生,并对所有符合报名条件者择优录取;
计划招生人数:30人。
五、学制
一年
六、授课方式
独立开班(不满20人,则不开班),计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周五下午,周六、周日上课。
七、学分认定与证书授予
学生在毕业或结业离校前,修完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的,由辽宁师范大学颁发微专业证书。
八、招生时间安排及报名与选拔方式
(1) 报名与资格审核
招生时间:截止到2024年4月10日前;
有意向的学生需提交纸质版或电子版申请材料(辽宁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微专业申请表、相关成果证明材料)至数字人文微专业联系人,邮箱:luyanxia@lnnu.edu.cn;邮件主题为“姓名+微专业”。
联系人:鲁艳霞老师;联系电话:15604080932;
(2) 面试
采取面试的录取机制,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字人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择优录取对数字人文有一定了解且综合素质较好者。具体面试时间与地点,另行通知。
(3) 录取
严格按照最终成绩对遴选学生进行排序,择优录取。管理学院将公示无异议名单报教务处审核,学校正式批准后,统一公布学生录取名单,已录取的学生登录学校交费系统缴纳第一学期课程费用,具体安排请以届时通知为准。
九、微专业课程费用
微专业主要课程为: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数字资源组织与检索、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概论、数字文化遗产、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学费总计1151元,每期缴纳的课程费用根据实际开课学分计算。
十、师资介绍
1.夏翠娟,女,博士,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现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数字出版与推广专业组委员、学术委员会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组委员,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元数据、知识本体、知识组织,关联数据、数字人文、文化记忆、元宇宙图书馆应用等研究和开发。学术成果总体情况:共发表80余篇,另有繁体论文1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英文论文3篇,参与撰写专著2部。H指数25,第一作者最高引论文被引量122。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包括2019年主持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课题《支撑城市记忆项目的“数据基础设施”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19BTQ007 )》,主持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课题《W3C的RDB2RDF标准规范在关联数据服务构建中的应用(13CTQ008)》,并于2017年结项,评价等级“良好”。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10项国家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从2014年到2020年期间,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10余次,包括港澳台、日韩、意大利、葡萄牙、美国等。是《中国图书馆学报》青年论坛约稿作者,《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论坛》、《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外审专家。《数字人文研究》、《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ety》、《数字图书馆论坛》编委。
2.欧阳剑,男,博士,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志远卓越学者,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管理、数字人文、国际舆情等研究,出版专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参加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多项,先后获省社科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一项,软件著作权多项。国内多家图情及数字人文期刊审稿专家,上海市图书馆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索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等。
3.韩丽,女,博士,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方向的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第二层次),计算机数学专委会成员,CCF高级会员。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陆续发表国际与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 检索20余篇,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陆续主持参与完成国家教育部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级重点项目4项,参与完成973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1项,完成欧盟国际项目2项。先后荣获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奖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优秀博士后奖励、大连市优秀IT 教师奖励,以及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等若干奖项。获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项。
4.田丽,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大连市公共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大连市社科院特邀研究员等,曾获得辽宁师范大学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工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辽宁省教育厅、大连市社科联重点及一般项目等十余项,合作出版专著2本。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并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立项。在《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建设》《情报科学》《智库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在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咨询文摘发表资政建议二篇,其中一篇被贺旻副省长批示。
5.高春玲,女,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索引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成员、辽宁省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分委会委员、大连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等,获得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度和2021年度“优秀教师”、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度“教学先进个人”、辽宁师范大学2022年度“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辽宁省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辽宁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项目、大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市统战部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1部,参编专著《网络用户与网络信息服务》1部,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工作,分别荣获第六届和第八届辽宁省政府奖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任职期间带领学生多次荣获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立项。在《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建设》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获得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6.王方雄,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辽宁省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学博士,师从著名GIS专家边馥苓教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建模与集成、时空大数据分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多次荣获中国地理学会与辽宁省教育厅“优秀指导教师”、辽宁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主持GIS工程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社科青年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与GIS工程项目10余项;在《PLOS ONE》、《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计算机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荣获辽宁省科技成果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3项。
7.张剑,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员、辽宁省图书馆学会成员。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辽宁省社科联项目、大连市社科联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高校图书馆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研究》1部,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工作,分别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荣誉称号。任职期间带领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4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图书馆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8.高国伟,男,博士,副教授,数字政府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MPA(公共管理)和情报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营商环境与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数字政府与数据治理和情报学教学与研究。
9.鲁艳霞,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在管理评论、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Symmetry、物流技术、计算机教育等期刊或CCDC、ICSEM等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
10.张盟,男,博士,讲师,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方向,主要教授中国文物学通论,藏品管理学,史前考古,欧亚草原文物与考古,外国考古学史。获得辽宁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团体一等奖,获奖成果:基于“课程引领,理实一体,协同育人”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1.韩旭,女,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项目、大连市社科院-一般项目等项目多项;在《Chaos, Solitons & Fractal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2024年3月
附:《数字人文》微专业培养方案
微专业名称
|
数字人文
|
||
牵头单位
|
管理学院
|
参与单位
|
上海图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
专业负责人
|
高春玲
|
联系电话
|
13654988729
|
培养目标
|
本专业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掌握数字人文理论、人文大数据构建与可视化、数字人文前沿应用等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利用数字人文方法的研究能力,扩大本科生的学术视野,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塑造跨学科人文研究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各具特长的个性化专门人才,使之成为能够引领数字文化发展方向以及未来从事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的领导型人才。主要培养目标:
1. 熟练使用数字人文理论、技术与方法;
2. 掌握必要的文本分析与挖掘技术和GIS实用技术;
3. 具备系统的数据人文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
|
||
专业定位
|
《数字人文》微专业以培养符合数字中国和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从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出发,建立“理论实践融合+行业应用”的培养模式,涵盖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实践、文本信息发掘、数字人文实践等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文化战略需求的数字人文人才。
|
||
特色优势
|
(1)学科前沿:“数字人文”是目前国际最具潜力的新兴学科和前沿研究领域,厚植公共数字文化底蕴;
|
||
(2)学科融合:加强跨学科研究视角,深度融合人文学科和计算机科学;
|
|||
(3)产教融合:邀请享誉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的资深专家团队加盟,师资力量雄厚,推动东三省数字人文教育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
培养模式
|
基于研究项目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和通识教育。理论上循序渐进从数字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到文化要素分析、数据采集、组织、分析、产品开发,构建一体化数字人文知识体系。实践中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结合校外实践基地,以及“互联网+”、高校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学科竞赛,聘请优秀研究生、行业导师参与课外指导,形成梯队式传帮带培养模式。
|
||
合作企业
|
1.上海图书馆
|
||
2.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
|||
产业类型
|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
||
总学分
|
17
|
课程设置
|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数
|
考核
|
开课时间
|
|||
总学时
|
理论
|
实验
|
实践
|
方式
|
|||
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
|
1
|
16
|
8
|
|
8
|
考查
|
秋季
|
数字人文研究方法
|
2.5
|
48
|
24
|
|
24
|
考查
|
秋季
|
数字资源组织与检索
|
2.5
|
48
|
24
|
|
24
|
考查
|
秋季
|
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
|
2.5
|
48
|
24
|
|
24
|
考查
|
秋季
|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2.5
|
48
|
24
|
|
24
|
考查
|
春季
|
数字媒体技术概论
|
2
|
48
|
16
|
|
32
|
考查
|
春季
|
数字文化遗产
|
2
|
32
|
24
|
|
8
|
考查
|
春季
|
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
|
2
|
48
|
16
|
|
32
|
考查
|
春季
|
合计
|
17
|
336
|
160
|
|
176
|
-
|
-
|
课程简介:
1.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本课程主要讲授数字人文应用、案例、项目,具体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工作坊、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数字人文中心、“数字人文”国际合作联盟计划、UCL数字人文中心、数字人文案例实践等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字人文实践进展,了解数字人文应用案例,为以后进入数字人文领域打好实践基础。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案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对前沿问题的研究性。
2.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本课程主要讲授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历史源流、发展脉络、发展动向等内容,具体包括数字人文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思维方式、数字人文研究批判、基本方法和技术、数字人文项目与工具、数字人文前沿议题等内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进入数字人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引领学生形成对数字人文学科的系统认知,激发学生探索数字人文领域的热情。
3.数字资源组织与检索:本课程主要讲授数字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包括数字信息资源含义、特点、资源分布、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等。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信息资源组织与检索的方法与工具,进行数字人文研究。
4.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本课程主要包括视听语言的视觉构成、视听语言的听觉构成、数字视频制作基础、数字视频作品的设计与策划、导演工作、数字视频作品的拍摄、数字视频作品的编辑、数字视频作品的特技与动画、数字视频作品的字幕制作等。通过数字视频的设计、摄像、编辑、特技与动画、字幕制作、声音处理、导演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技术的基本技能。
5.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本课程主要讲授GIS基础概念与分类、地图投影与坐标系统、GIS数据的采集与处理、GIS数据的存储与管理、GIS空间分析技术、GIS数据可视化与地图制作、GIS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方法、GIS与文献史料空间化、GIS与历史统计、QGIS软件操作等。通过案例与实践教学,掌握GIS在空间人文领域的应用,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研究题目开展GIS分析与制图作业,熟练使用GIS工具进行人文学科空间化研究。
6.数字媒体技术概论:本课程主要讲授数字媒体的获取、创建、存储、检索、管理、转换、编码、分发和发布、播放和交互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管理和控制数字媒体系统存储的内容,用安全可靠的管理策略来整合数字媒体内容,培养能够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应用及开发、制作、传播、运营或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7.数字文化遗产:本课程主要讲授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资源的管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数字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现状,以及数字技术在保护数字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计算科学对文化遗产、数字文化和信息社会的影响。
8.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本课程是一门涵盖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主要讲授文本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模式与软件中的数据可视化,包括文本预处理、文本表示和特征提取、机器学习基础、信息抽取、主题建模、文本分类和聚类和应用案例、可视化图形的实现等内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具备分析和处理大量文本数据并进行可视化的能力,掌握从文本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技能,掌握数据可视化操作,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